中国的社交平台产品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市场上的赢家和输家又是谁呢?未来它们的发展前景又会怎样?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对国内五大主流社交类产品做一个初步的盘点。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社交网络和关系圈子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石。无法相信一个没有人际关系做润滑剂的中国会是怎样的情况,也无法相信没有朋友圈子的中国互联网会是多么的无趣和无聊。
那么,中国的社交平台产品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市场上的赢家和输家又是谁呢?未来它们的发展前景又会怎样?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对国内五大主流社交类产品做一个初步的盘点。
传统社交平台:人人网
所属公司:千橡互动
融资金额:7亿美元
用户数据:1.5亿活跃用户
选择理由:国内最大的传统社交平台
2005年底创办,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千橡公司收购,借助学生群体的关系脉络拓展到一个覆盖面更广的社交平台。2009年,校内网冒着巨大的风险放弃了覆盖了8000多万用户的“校内”网而易名为“人人网”,2011年赴美上市融资总额超过7亿美元,2011年收购了视频网站56网。
人人网如今的激活已经超过1.5亿,并在经历了早期通过疯狂烧钱以获得发展的黑暗之后寻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的路线。
尽管如此,微博的推出严重冲并影响了人人等传统社交网站,尽管在游戏开发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人人目前依旧缺乏自己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应用。
备胎1:开心网
人人网和开心网就相当于一对纠缠不清的欢喜冤家,kaixin和kaixin001深刻而内涵地刻画了它们之间隽永而内敛的爱情故事。可是,互联网时代并不相信爱情。在那个全民偷采的年代,有谁会想到如今开心网的衰落和寂寞。对目标用户群的定位模糊、对开放平台和开发者的重视和反应上的不足、在资本市场上的乏力——恰恰是这些问题造成了了开心网在和人人网竞争中的落败。偷菜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于是人们都不再“开心”。
备胎2:QQ空间
而QQ空间则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存在,尽管有用户优势、有平台资源优势,尽管能盈利,但它更像是QQ的附属产品,与QQ太过紧密的关系使得它缺乏一个独立SNS平台应有的特性——如果用户通过QQ就能和朋友进行联系,又何必需要一个累赘的QQ空间,何况市面上有太多远比QQ空间优秀的社交平台。
微博赢家:新浪微博
所属公司:新浪公司
融资金额:新浪业务
用户数据:3.24亿用户
选择理由:国内最具活力的微博平台
尽管在商业化道路上一直没有探索出一条合适的路径出来,尽管新浪方面已经为微博亏损了数亿美元,但是,没有人会轻易否认和忽视推出三年不到的新浪微博现在的活力和影响力。
新浪微博是幸运的,它抓住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和真空期推出了自己的微博服务,有着对用户而言先入为主的优势。
同时正因为新浪对微博超乎寻常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它能够有效利用到新浪这个媒体平台庞大的资源优势,从而聚集起国内最多元化的声音和意见、最富话题性的人物和事件。
但是,伴随国内各大微博疯狂圈地而来的是如今微博热潮的逐渐降温,而新浪微博定位的模糊和犹疑直接体现并直接导致了其商业和盈利模式的不清晰。更重要的一点是,实名制以及相关的网络审查制度在未来也很可能成为新浪微博发展的绊脚石。
备胎:腾讯、网易和搜狐
腾讯微博自称用户超过4亿,活跃用户超过6700万,网易和搜狐微博也有过亿的用户群,但是,和新浪微博相比,它们毫无例外地成为前者的手下败将。
对大公司而言,用户过亿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关键的是获取有价值有话题的用户,在新浪招揽、创造了无聊话题女王、过气爱情动作电影女星之后,其他微博平台显然只能在它后面亦步亦趋。
没有有影响力的用户,没有有影响力的内容,微博游戏有谁能玩下去?
移动社交新星:微信
所属公司:腾讯公司
融资金额:腾讯业务
用户数据:1亿以上用户
选择理由:当下最流行的移动社交平台
关于微信我们已经说得太多了,在国内互联网产品史上,甚至从来没有一位创造者会因为产品的成功而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和赞誉——当你看到张小龙的名字成为互联网中的热门词时,你就可以想象到微信究竟有多火热了。
2011年推出,433天用户突破1亿,2012年内预计用户过2亿,2015年用户超过QQ,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微信终于从最初诞生时饱受外界訾议,经过张小龙和整个开发团队的不断改进终于获得用户的认可从而壮大到今天的地步。
如今微信所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那么这样的产品状态是否与张小龙最初做减法的初衷有所违背呢?或许张小龙没有预料到,微信团队和整个腾讯集团也没有估计到微信会这样流行,于是,它承载了腾讯集团如今太多的理念和希望,产品越做越大,越做越全。
备胎:陌陌、米聊
它们也有自己的用户群,并且基数在千万以上,但是,社交平台是人越多才玩得起来才能好玩的,熟人社交也完全不是他们这些小公司可以培养和推动的。
陌陌和米聊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钱上,它们没有腾讯那样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它们没有像腾讯那样迫切需要推出一款新产品争夺社交市场的决断力和野心,它们没有像腾讯那样快速催生快速决策的执行力,它们就像完全无法和腾讯巨人相侔的黄口小儿。
与这些因素,它们在功能和设计上的不足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不那么刺眼。它们也算虽败犹荣,毕竟不是谁都有资格能和腾讯在某一领域一争长短的。
商务社交
赢家:?
落寞者:优士网、天极网、大街网等所有人
商务社交在国内发展到现在就像是一个以喜剧开端中间参杂着闹剧最终将以悲剧收场的闹剧。
优士网、天极网、大街网等等,几乎没有一家能在现在的市场上顺利活下去,人人借鉴Facebook能成功,微博模仿Twitter能成功,在国内互联网环境中,模仿者总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成为赢家。
但在商务社交这块领域,习惯失去了效力。
LinkedIn在美国取得了成功,但它的那些中国学生们,在国内市场上笨拙地亦步亦趋却依旧步履蹒跚,不仅让旁观者都为他们感到拙计。
只是盲目地照搬模式,却根本不考虑其在国内环境中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只是囫囵吞枣地学习别人的理念和模式,却忘了自我消化和吸收。
商务社交就像一个听起来很美的童话,然而,至少在现在的国内环境里,它只是一个虚幻的海市蜃楼而已。
所有人都是输家,赢家,却还没有出现。
私密社交胜者:Path
所属公司:Path
融资金额:合计超过4000万美元
用户数据:300万用户
选择理由:世界上最优秀的私密社交服务平台
有这么一款私密社交服务, 2011年才推出,上线当月获得2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拒绝了来自Google1亿美元的收购邀约,一年不到就通过第二轮融资募集到3000多万美元,公司估值高达2.5亿美元。
上线两周,用户增长到100万,两个月内增加到200万,从200万增长到300用户,只用了4个月不到。
如果说Path在开辟私密社交新天地的同时还给用户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一流用户体验——几乎所有用户在第一次接触到Path2.0时都会为它那非同寻常的拨盘式按钮设计爱不释手,超凡的UI和UE设计正是Path能够彻底贯彻其私密社交理念并吸引用户的杀手锏。
私密社交服务永远不可能像普通的社交平台那样拥有亿万层级的用户,也永远不可能跟它们一样有巨额的营收,它始终只会是一小群用户的小圈子社交。
落选者:All/None
私密社交,Path,美国。
怎么有一股淡淡的违和感?等等,美国?
是的,我知道我们的本来是要讲国内社交服务的,但是,将军还可以勉强从矬子里面拔出来的话,可要从国内找出一款稍微成气候的私密社交服务,却实在是一项痛苦的事情。
富奸可以用草稿就骗到稿费,但是,我不行,所以我讲了那么多的Path╮(╯▽╰)╭因为只有依靠Path,你才真得有可能了解是真正的私密社交——就在刚刚,我身边的同事收到了Path新版的推送,他们宁愿用在国内根本不流行的Path,也不愿意去使用国内的同类服务。
点滴、图说乃至联络圈等,它们都是落选者,因为实在找不到一家可以给用户带去真正意义上良好私密社交服务体验的产品。
但,同时也没有一个人是落选者。
因为——尽管有些刻薄与尖酸——它们除了在功能和界面上借鉴Path之外就几乎再也没有能从在地化角度来优化和改进用户体验的了。在国内私密社交这个如今尚不成熟的大泥坑里,它们也不过混作一团在泥泞中挣扎,没有人有足够的优势可以声称自己足够优秀。
明天会更好吗?
浏览了这些社交产品,你会发现它们所有都是在借鉴和模仿外国创意、功能甚至界面的前提下产生的,只不过有些受到欢迎,成了市场上的胜利者,而有的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用户和市场冷落,最终只留下落寞的背影。
尽管,微博的在地化设置了不少如今Twitter才后知后觉加入的概念,尽管微信的品质事实上即使和世界上最优秀的移动社交产品相比也不遑多让。
但是这些却还远远不够。
一两家公司不够,一两个产品也不够,他们还不足以扭转如今国内的互联网风气和与外国公司之间的差距。
那么,何时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我们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我们在功能、设计和概念上的创新和革命被别人来借鉴,成为别人学习的典范呢?
我满心期待着那么一天,尽管也许那天会在很远的将来,即使那天永远也不会到来。
以上信息由内蒙古网络公司,呼和浩特网络公司提供 |